Category:

健康文獻 網路分享


桃園市長張善政出席第二屆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打造全齡健康樂活幸福城市

[台灣新聞雲報]記者王俊欽/台北報導

桃園市長張善政今(9)日下午前往台北世貿中心一館,出席「第二屆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桃園市政府主題館」。張市長表示,桃園醫療界及長照相關產業業者共同投入,集結桃園醫療及長照資源,向全國展現桃園在高齡照護上的用心與成果。桃園是六都中結婚率最高、平均年齡最低的城市,但對長輩健康照顧同樣重視,期盼各界持續和市府共同努力,打造從嬰幼兒到長者皆沒有後顧之憂的全齡健康樂活幸福城市。

張市長指出,「最好的長照就是不要長照」雖難以完全實現,但市府仍盡力協助長輩維持健康、延緩失能,讓年輕人在桃園安居樂業,長輩同樣能獲得完善的醫療與長照支持,安享晚年。

今日活動中,張市長除了參觀展位了解在地醫療團隊最新技術與特色服務措施外,亦親自體驗智慧醫療檢測儀器,並參與健康促進趣味遊戲。

衛生局表示,市府持續推動「健康慢老、照顧安老、安心終老」三層照護架構,並從政策理念落實至市民日常生活。本屆桃園館以「樂高城市.健康新桃園」為主題,展出健康促進、智慧科技及照護藝術等多元內容,規劃智慧輔具展示、高齡友善服務介紹、運動遊戲地墊與檢測儀器體驗、健康講座與互動活動,讓參觀民眾從「看得到」到「做得到」,全面體驗桃園的高齡照護藍圖。展館由產、官、學、醫等單位共同參展,涵蓋醫療體系、長照產業及智慧科技研發機構,展現健康檢測、長照實務、智慧應用與行動醫療整合的專業能量。

今日包括市府衛生局長賈蔚、社會局專門委員羅炤月、前衛生福利部常務次長周志浩、聯新國際醫療集團創辦人張煥禎、敏盛醫療體系執行長楊弘仁、天成醫療體系及社團法人金色年代長照社團法人董事長徐向謙、怡仁綜合醫院院長李典穎、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高年科主任林佳萱等均一同出席。

這篇文章 桃園市長張善政出席第二屆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打造全齡健康樂活幸福城市 最早出現於 台灣新聞雲報

The post 桃園市長張善政出席第二屆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打造全齡健康樂活幸福城市 first appeared on 崛起新傳媒.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波新聞─李至文/高雄
面對臺灣迅速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雄醫學大學暨醫療體系深耕長照領域,從學術研究、臨床服務到社區延伸照護,以「人本關懷 × 科技創新」為核心,推動高齡健康照護。8月8日至10日高醫大攜手體系四家醫院—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附設高醫岡山醫院、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及高雄市立旗津醫院,參與於台北世貿中心1館舉辦的「2025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以「從健康到安適 高醫守護長者的笑容」為主題,完整展現全齡照護、智慧創新與社區整合的深厚能量,體現「需求在哪裡,高醫就在那裡」的照護承諾。
作為南臺灣醫學與健康照護的重要據點,高醫體系分別展出多元且具前瞻性的長照成果,從預防醫學、智慧復能、社區長照、智慧照護到在宅服務,全人關懷的高齡健康照護藍圖。
高雄醫學大學展出「復能生活屋」及「智慧照護×跨域培力 高齡福祉創新實踐」,打造仿居家生活環境,結合3D列印訓練模型與輔具桌遊圖卡,強化長者自立生活能力。並透過學生帶領動態體驗區,引導民眾實地感受復能概念。此外,高醫大也展出「高齡防跌智慧襪」、高齡社會處方箋與智慧助行科技,體現跨域人才培育與產學研整合成果。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聚焦三項主題,其中「rTMS重複性經顱磁刺激」展現高醫在神經復健的尖端技術,藉非侵入性大腦刺激改善中風與失智症等功能退化疾病;另外「銀髮雄健康,智慧城鄉照護So Easy」則運用普惠科技建置智慧健康照護系統,結合APP與LINE Bot,打造遠距健康監控服務;「在宅照護高醫抵家」則透過醫護團隊到府提供急症與慢性病照護,並串聯遠距監測系統,實踐病人為中心的個案管理。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高醫岡山醫院推出「VR心理師-用科技陪伴記憶 用溫度守護心靈」主題,導入虛擬實境科技,為失智長者創造安全、互動的情境空間,進行情緒引導與認知刺激。透過懷舊場景設計與智慧陪伴,降低長者孤獨感,亦有助減輕照顧者負擔,體現科技溫度與人文照護的結合。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以「智慧口腔訓練&高齡照護創新解方」為主題,呈現整合式吞嚥復健平台。應用AI智能分析與遠距復健服務,搭配氣壓感測模組、照光口腔照護等,針對長者咀嚼與吞嚥功能進行評估與訓練,醫療團隊與智慧科技攜手,為高齡社會打造安全友善的復健平台。
高雄市立旗津醫院則以「旗津樂齡長照島」與「BestShape Care零接觸肌少症檢測」雙主題參展。旗津醫院長期致力建構旗津完善長照網絡,推動巷弄長照站、失智照護據點、居家長照與住宿式長照,實踐社區化照護理念;並導入無接觸肌少症檢測技術,為高齡者進行肌少症檢測,提升照護與預防跌倒成效,實現數位健康與預防醫學並進。
高雄醫學大學秉持「教學、研究、服務、奉獻」的宗旨,從人才培育、創新研究到健康照護與弱勢守護,以高齡者需求為中心,致力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實務能量,並積極投入響應國家長照政策。展望未來,高醫體系將持續推動智慧健康照護、科技復能、社區整合照護等。透過臨床實務與科技應用的結合,打造更貼近長者需求的全人照護模式,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安」的高齡友善願景。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記者唯寧/台北報導)

從智慧照護到樂齡體驗 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展現城市創新力

 

隨著高齡人口快速增加,各縣市紛紛端出創新對策,回應長者在生活、健康與學習上的多元需求。在今年的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中,「高齡宜居城市主題館」受到各界關注,透過豐富的互動展示、智慧科技應用與在地服務成果,全面呈現打造高齡友善社會的努力。無論是智慧醫療、長照創新,或是樂齡學習與生活體驗,都讓人看見台灣城市在高齡議題上的前瞻行動。

 

【臺北市】從生活到創新 打造安心有活力的高齡首都

臺北市從生活、學習、健康到產業創新,全方位展現高齡友善政策。展區串連城市走讀、手作體驗、樂齡學習、就業支持與長照健康服務,打造安心又有活力的高齡生活。同時邀集十家創新企業,展出AI診斷、穿戴裝置、AR互動等應用,回應長者多元需求。現場更安排每日活動,結合美顏講座、運動體驗與產業發表,精彩內容不間斷。

 

【新北市】智慧科技進家門 讓熟齡生活更自在

新北市也緊扣高齡者實際需求與數位應用發展,出智慧居家設計、健康管理科技與終身學習應用,從浴室安全輔具到AI健康監測、VR模擬面試,滿足高齡者生活與再就業需求。展期更推出限量好禮與「任務集章×扭蛋抽獎」活動,完成體驗與問卷即可抽中環保袋、藥盒等實用贈品。

 

【桃園市】沉浸式互動體驗 想像更有選擇的老後生活

桃園市展區特別以「體驗式展示」為主軸,從智慧照護環境模擬(如智慧床墊、感測器),到免費健康檢測(如骨質密度、肌力測試)、健康諮詢、樂齡運動與手作課程,還能透過VR「走進」桃園的高齡友善步道。透過這些互動體驗,讓參觀者感受到老後生活的多種可能性。

 

【臺中市】醫養整合園區亮相 智慧機器人展現未來照護力

臺中市展區最大亮點,是公開市立老人復健綜合醫院「醫養合一智慧園區」的整體藍圖,整合急性醫療、長照、預防醫學與數位健康,打造高齡者全方位照護體系。同時預告將於9月啟用的智慧照護機器人,具備導覽、互動陪伴與健康提醒功能,未來將應用於門診與病房,提升醫療溝通與就醫體驗,展現科技結合人性的高齡照護新模式。

 

【臺南市】科技與社區並進 實踐健康活力的樂齡精神

臺南市展區以靜態展示與動態活動並行,呈現科技與社區融合的高齡照護成果。展區涵蓋到宅醫療、AI中風預防、失智桌遊、社區照護模式與銀髮友善政策,展現多元健康支持系統。舞台活動則結合健康講座、運動課程與長者展演,體現健康活力的樂齡精神。

 

【高雄市】健康監測變有趣 用互動遊戲重新認識自己

高雄市展出「雄健康4.0」模擬「一個人怎麼從掃碼開始,到完成量測、收到成績單」的整個流程。量測項目涵蓋失智、憂鬱、肌少症、吞嚥功能等常見高齡風險指標,還有基本的血壓、體脂、握力檢測。展區還有多場互動體驗活動,民眾可與家人一起比賽騎飛輪發電、挑戰舞蹈遊戲,還有結合運動、健康與綠能永續的趣味問答。

 

展覽資訊

活動名稱:2025高齡健康博覽會

展出時間:2025年8月8日(星期五)至8月10日(星期日)

展出地點:台北世貿一館(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5號)

【高齡宜居城市主題館】展期必逛必玩亮點

臺北市展區 AI智慧健康診斷、AR運動科技、銀髮美顏學堂、幸福餐桌講座
新北市展區 AI大腦年齡檢測、心臟病/心律不整檢測、聽力篩檢、糖尿病足病變檢測
桃園市展區 AR環島運動挑戰、AI認知訓練遊戲、乳癌手術新技術講座、骨密度檢測
臺中市展區 失智症基因檢測、逆齡保養講座(鹿茸外泌體)、癌症創新治療講座
臺南市展區 手作防蚊滾珠瓶、手作花卡傳情、口腔健康促進操、咀嚼與吞嚥能力評估
高雄市展區 多人舞蹈挑戰、騎飛輪發電、AI體適能科技、失智/憂鬱/肌少症/吞嚥功能檢測
雲林縣展區 精油按摩體驗、布馬陣表演、西螺醬豆皮香試吃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巫康熙表示,如嚴重貧血到蒼白、走路會喘;出現不明原因的瘀青;白血球異常會引起發燒,有以上一個症狀就要懷疑有血癌,建議要抽血進一步的檢查;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近日資深藝人「荒謬大師」沈玉琳住院引起各界關注,昨(6日)在官方粉專證實罹患血癌。對此,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巫康熙表示,他看了血癌20多年,認為血癌是很難了解的一個疾病,如果「嚴重貧血到蒼白、走路會喘」、「出現不明原因的瘀青」、「白血球異常會引起發燒」,3症狀中,出現其中1個症狀就要懷疑有血癌,建議要抽血進一步的檢查。

巫康熙在臉書專頁「巫康熙醫師」發文說明,血癌是由「骨髓」長出來的癌症,骨髓製造各種血球,當癌細胞佔據了骨髓就會影響血球的製造,如紅血球低下造成貧血,早期貧血沒有症狀,但嚴重貧血會蒼白,走路會喘;血小板低下不明原因的瘀青;白血球異常會引起發燒。雖然不是所有的癌症抽血就能檢查出來,但血癌通常抽血會有異常。

巫康熙指出,血癌通常分很多種,每一種的治療方式都不同,現在是基因的年代,因此血癌的基因檢查非常重要,有些血癌有標靶藥,有些一定要骨髓移植,才有比較高的治癒率。大人的血癌和兒童的血癌,雖然分類差不多,治癒率差很多,兒童血癌的治癒率比成人好。

巫康熙提到,即使不是每種血癌都要接受骨髓移植,但一定要把骨髓移植當作治療血癌的重要治療,當有不好治療的基因,治療反應不佳的時候,就要考慮做骨髓移植。

巫康熙說,骨髓移植又稱造血幹細胞移植,目前大多用周邊造血幹細胞,造血幹細胞的取得如捐血一般,通常只有打針造成疼痛,不會有長期的副作用。骨髓移植需要配對,但近年來半吻合移植技術的進步,大大的克服配對問題。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圓禿治療前:稀疏的頭皮只有數根細短毛髮(左圖);接受4次類固醇局部注射後,肉眼可見許多黑髮新生(右圖)。(照片提供/江紀萱)

文/江紀萱

最近診所不約而同來了幾位年輕男女,主訴皆為頭皮出現大小不一的掉髮現象。皮膚鏡檢查發現頭皮髮根處有明顯的驚嘆號標誌及斷髮,這是圓禿很典型的表現。

其中有1位年紀較輕的患者,一開始先採用塗抹頭皮藥水的方式,經過3週的塗抹,毛髮生長狀態仍不理想,甚至覺得越掉越光。與家屬溝通討論後,決定採用頭皮局部注射類固醇的方式,以抑制免疫細胞活性,減少毛囊被攻擊的比例,每2-3週注射1次,經過4次的注射,本來光禿禿的鬼剃頭區塊已經長出不少小細毛,病患也相當振奮。

免疫細胞錯亂 造成毛髮脫落

圓禿(Alopecia areata)俗稱鬼剃頭,是1種免疫細胞錯亂,誤把毛囊當成敵人攻擊,造成毛髮脫落的1種疾病。其中只有一小部分與免疫系統異常(例如紅斑性狼瘡、甲狀腺問題)有關聯,絕大部分都是不明原因,可能與壓力過大、作息混亂等有關係。

治療可以分為局部藥膏塗抹、頭皮注射類固醇、或是系統性治療(口服類固醇、免疫抑制劑),而嚴重到整頭掉光,也可以住院接受高劑量類固醇脈衝治療。

類固醇注射雖為標準治療,但類固醇的濃度與注射深度若拿捏不當,也可能造成皮膚變薄、微血管增生的副作用,故仍建議尋求皮膚專科醫師的診治,以達最佳治療效果。

(作者為江紀萱皮膚科診所院長)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每日需攝取全穀雜糧類1.5-4碗、蛋白質3-8份、乳製品1.5-2杯、蔬菜3-5份、水果2-4份、油脂3-7茶匙、堅果1份;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你今天真的吃對了嗎?現代人外食頻繁、飲食失衡,常有「主食過量、蔬菜太少」或是「水果當正餐、蛋白質嚴重不足」等問題,長期下來不僅容易導致肥胖,更可能提高代謝症候群與慢性病風險。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專頁「高敏敏 營養師」發文提醒,「吃得剛剛好,才是健康的關鍵!」每日需攝取全穀雜糧類1.5-4碗、蛋白質3-8份、乳製品1.5-2杯、蔬菜3-5份、水果2-4份、油脂3-7茶匙、堅果1份。

高敏敏分享,國健署所建議的「每日6大類食物份量」如下:

●全穀雜糧類:每日1.5-4碗。

●蛋白質來源(豆、魚、蛋、肉):每日3-8份。

●乳製品類:每日1.5-2杯。

●蔬菜類:每日3-5份。

●水果類:每日2-4份。

●油脂與堅果種子類:油脂每日3-7茶匙、堅果每日1份。

營養師高敏敏提出健康飲食4大原則:每日六大類均衡攝取、控制份量、多喝水(1500-2000cc)、適度運動與睡眠充足,就能吃得營養又不挨餓;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那麼,「1份」到底多大?高敏敏也提供簡單的換算方式:

●全穀類:1/4碗白飯、或1小塊地瓜,約70大卡。

●蛋白質:約為「3根手指厚度」的份量,依脂肪含量分為低脂(55大卡)、中脂(75大卡)、高脂(120大卡)三類,建議多樣化攝取,如雞蛋、豆腐、魚肉等交替食用。

●乳製品:1杯約240ml,提供約8g蛋白質,建議選擇無糖或全脂版本都可以,視整體飲食油脂攝取而定。

●蔬菜:煮熟約半碗為一份,僅25大卡,建議多攝取深綠色蔬菜如青江菜、地瓜葉。

●水果:碗中8分滿即為一份,熱量約60大卡,選擇低醣水果如番茄、奇異果、芭樂為佳。

●油脂與堅果:1茶匙油約5g、堅果以大拇指第一節為基準(如核桃2顆、杏仁3-4顆)。

她提醒,酪梨雖屬水果,但被歸類為油脂類,建議選擇橄欖油、酪梨油等植物性好油替代動物油,更有益心血管健康。

最後,高敏敏提出健康飲食4大原則:每日六大類均衡攝取、控制份量、多喝水(1500-2000cc)、適度運動與睡眠充足,就能吃得營養又不挨餓。你今天的3份蔬菜、2份水果和足夠的蛋白質達標了嗎?飲食調整從現在開始,讓身體越吃越健康!

營養師高敏敏。(高敏敏提供)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大腦擅長「看氣氛行事」,光是心理感覺有危險,身體就開始對抗,影響免疫力;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你是不是在看完洪水、地震,或是令人無奈的新聞後,覺得身體渾身不對勁。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大腦擅長「看氣氛行事」,這種身心連動的感覺,不僅只是心理層面的焦慮而已,身體也會同步回應情緒感知,研究已證實,這種時候大腦會立刻進入警戒狀態,啟動免疫系統開始運作。

不少人覺得自己每天看天災新聞看到心悶,連身體都不舒服。張家銘在粉絲專頁「基因醫師張家銘」發文分享,這不只是感覺,而是科學。2025年《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人們看到什麼、感覺到什麼,的確會影響免疫系統運作。

這項研究中,科學家請受試者戴上虛擬實境眼鏡,畫面中出現一個臉色蒼白、咳嗽的「虛擬感染者」,慢慢靠近觀者。結果發現,即使只是模擬情境,大腦立刻進入「警戒狀態」,啟動與感知威脅有關的區域,像是前額葉等。同時,大腦立即通知免疫系統準備作戰,讓血液中的先天免疫細胞變得活躍,就像真的碰到了病毒。

光是心理感覺有危險,身體就開始對抗。張家銘說明,從研究中了解到身體不是等病來了才行動,而是「看氣氛行事」。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當人們長期看見災難新聞、疫情焦慮或身陷在職場壓力中,即使沒有感冒、沒有病毒,身體還是覺得累、發炎、免疫力下降,因為我們的免疫系統以為「要作戰」。因此,如果這場「戰爭」遲遲沒發生,會導致身體因為長期的備戰狀態而耗損,引起慢性疲憊、過敏、甚至情緒低落。

大腦會根據「看到什麼、感覺什麼」來決定是否發出身體的行動指令,所以張家銘強調,可以主動去設計自己的心理環境,讓大腦知道「現在沒危險」。不妨從以下5項做法讓身體放鬆:

●每天最好減少反覆觀看讓人焦慮或憤怒的新聞

●有意識地安排一段「無訊息時段」,讓腦袋與免疫系統都休息

●選擇接觸一些帶來溫暖、希望、安定感的影像或故事

●練習正念、呼吸、冥想,幫助身體回到平衡

●多花點時間與安心的人相處,或走進大自然

張家銘總結,有些人雖然飲食正常、作息規律,卻常常生病或覺得累,可能不是身體出問題,不妨試著讓身體放鬆,讓心裡別總是處在感知危機狀態中。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粒線體疾病是一種源自母系遺傳的罕見病症,可能導致嬰孩猝死、神經退化,至今無法治癒。英國與澳洲的科學家合作,透過「原核移植技術」,將攜帶缺陷粒線體的細胞核移入健康卵子的細胞質中,協助多位高風險母親誕下健康寶寶。此外,一顆冷凍長達31年的胚胎也在近日成功孕育新生兒,展現新型胚胎冷凍技術突破時間限制,與保存生命潛能的能力。

拿起手機,點開照片放大再放大,彷彿這樣,就能將愛女的面容深深烙印在心裡。18年前,剛當上三寶媽的柯蒂斯失去了寶貝女兒莉莉,回想起孩子發病時的情景,柯蒂斯仍感到心痛又自責。

病童母親 柯蒂斯:「莉莉是我的第三個女兒,她早產了五週,身形嬌小,但其他身體指標都顯示很健康。大約七週大的時候,她開始出現失神性癲癇,會停止呼吸,然後一直盯著空中看。」

據醫師診斷,導致莉莉夭亡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她患上了一種罕見的粒線體疾病。作為細胞中的小型能量工廠,一旦粒線體的DNA出現缺陷,就可能損害大腦、心臟、肌肉等各種器官,造成患者極大的痛苦且無法治癒,大約每5000個兒童中,會有1人得到這種疾病,而粒線體基因來自於母親的卵子。

紐卡斯爾大學教授 特恩布爾:「粒線體疾病基本上指的就是粒線體停止運作,從而導致細胞能量耗盡。一旦粒線體無法發揮功能,就有可能形成毀滅性的疾病,例如快速心臟衰竭、猝死,與神經退化性疾病等等。」

英國與澳洲的科學家合作,利用一種原核移植技術,將帶有粒線體基因缺陷的受精卵取出,再抽出細胞核,而後放進一個粒線體正常、去掉細胞核的捐贈受精卵裡,重組融合成健康的受精卵,植入到子宮內受孕生產,最後成功協助8名高風險女性誕下健康寶寶。

克里克研究所幹細胞與發育遺傳學專家 洛弗爾巴奇:「科學家們用了一種被稱為原核移植的技術,有效換掉不好的粒線體,用好的粒線體來替代。」

在順利出生的健康寶寶中,最大的孩子已經成長到2歲,其中5個寶寶的粒線體突變低到測不出來,另外3個變異率也很低。但團隊表示會持續追蹤至少5年,以確認孩子們的健康狀況。

紐卡斯爾大學教授 特恩布爾:「寶寶們會經歷不同的發育階段,而他們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會被記錄下來,現在我們想做的,是將觀察期延長至5年,稍早時候我們已經提交了申請。」

粒線體缺陷造成許多家庭痛苦,無數孩童早夭,原核移植技術為這些心碎父母開了一扇窗。而稍早之前,冷凍胚胎技術也為另一個面臨不孕困境的家庭,帶來跨越時間的希望。

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對夫婦,透過領養一顆冷凍31年的胚胎,得到了他們期盼已久的第一個孩子。這顆胚胎的親生母親琳達,在1994年進行體外受精時,將培育出來的剩餘三顆胚胎保存於液態氮中,直到三十年後,科學家才將其取出,送往另一個家庭,重新啟動生命旅程。

牛津大學生殖醫學教授 查爾德:「對胚胎來說主要面臨風險的時機,會是在冷凍與解凍的時候,至於胚胎儲存期間,我會將這一過程形容為『長途飛行』。」

專家解釋,胚胎之所以能夠在超過三十年的時間裡保持完整且具有發育能力,關鍵在於極低溫的冷凍保存技術。因為近年發展出的「玻璃化冷凍」技術,能將胚胎迅速降至液態氮的溫度,讓細胞進入無晶體結構的玻璃狀態,幾乎不會產生傷害性的冰晶,大幅提升胚胎解凍後的存活機率。

牛津大學生殖醫學教授 查爾德:「過去冷凍卵子和胚胎時,使用的是『慢速冷凍法』,過程會比較久,現在則是直接將卵子或胚胎,移入液態氮中快速冷凍,讓存活率顯著上升。」

歷經孕期考驗,寶寶終於在今年7月26日平安出生,成為全球已知冷凍時間最長的胚胎所孕育的嬰兒之一。這個生命從1990年代的培育實驗室出發,橫跨三十載,最終在全然不同的時空與家庭中出生, 展現了科技不只能延續生命,更能為無數渴望成為父母的人,點燃一線跨越時空的希望。

立即加入《TVBS娛樂頭條》LINE官方帳號,給你滿出來的八卦和娛樂大小事!

延伸閱讀:

開放代理孕母挽救生育率? 醫認「台灣還沒準備好」:8大問題待解決

大突破!中國「雙爹鼠」生下健康後代 科學家揭同性生子可能性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2025/8/4 10:29(8/4 10:43 更新)



科學家示警,塑膠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長期未被充分關注,如今愈來愈多證據顯示問題的嚴重性。圖為塑膠瓶。(圖取自Pixabay圖庫)

(中央社倫敦3日綜合外電報導)一個由科學家與醫師組成的國際團隊在本週聯合國全球塑膠公約會議登場前提出警告說,塑膠汙染對「人類健康構成嚴重、日益惡化且被低估的危險」。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1個由27位公衛專家組成的團隊今天在國際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發表報告指出,「塑膠在其生命週期的每一階段、以及人類生命的每一階段」都會引發各種疾病。他們指出,尤其以嬰幼兒最易受到影響。

研究主筆、美國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全球健康觀察站」主任蘭德雷根(Philip Landrigan)說:「與氣候變遷與空氣汙染相比,塑膠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長期一直是個未被充分關注的議題,但如今愈來愈多證據顯示了問題的嚴重性。」

170個國家的代表明天將在瑞士日內瓦(Geneva)聚首,再度嘗試達成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

多國代表去年12月在韓國釜山的第5輪談判破局,因為產油國強力反對100個國家限制原生塑膠生產的提案。

蘭德雷根呼籲各國外交代表在日內瓦會議中建立「有意義且有效的國際合作機制,來應對這項全球危機」。

人類健康議題預計將在本輪談判中扮演重要角色。去年釜山的會議中,有94國同意逐步淘汰對人體有害的成分。

專家指出,塑膠對健康的影響範圍深遠,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與呼吸系統疾病,此外還會增加感染風險。蘭德雷根表示,目前尚無針對塑膠造成的整體疾病負擔進行過可靠的估算。

不過,根據報告引用去年的一項研究,僅塑膠中廣泛使用的3種化學物質所造成的健康問題,每年就使全球1/3人口所在的38個國家損失高達1.5兆美元。

根據美國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專家克羅柏(Maureen Cropper)領導的研究,其中一種名為雙酚A(BPA)的化學物質,就與全球23.7萬起缺血性心臟病死亡案例與19.4萬中風死亡案例相關。

儘管如此,蘭德雷根說,研究團隊並非主張全面淘汰塑膠。他說:「塑膠在現代社會中仍有許多不可或缺的用途,但我們需要將這些用途與一次性塑膠這類無謂用途區分開來,而後者占了全球塑膠生產的40%。」

訂閱《國際新聞》電子報 第一手掌握世界最新脈動

訂閱

鑒於美國總統川普政府一向反對全球環境協議,蘭德雷根對日內瓦談判持保留態度,但他表示,「我們仍有義務繼續推進(這項協議)」。

對於限制原生塑膠生產的提案,外界普遍不看好能說服俄羅斯、伊朗、沙烏地阿拉伯,甚至是立場相對溫和的巴西等國。但有關逐步淘汰有害產品與化學物質的提案則獲得較多國家支持,包括積極推動談判進程的巴西。(譯者:劉文瑜/核稿:蔡佳敏)1140804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腦霧、健忘以為只是初老症狀,營養師高敏敏指出,別以為年輕距離失智還很遠,除常見的阿茲海默症等退化型失智症好發於65歲以上以外,其實失智症早已年輕化,因此越早預防越好。建議日常飲食遵循麥得飲食原則,補充深綠色蔬菜、莓果、豆製品、全穀類、雞肉、魚類、橄欖油等10大護腦食物,吃出清晰頭腦、思緒活力,遠離失智症。

早發型失智症退化速度快

高敏敏於臉書專頁發文指出,失智症種類多樣,大致包括以下6類型:

1.阿茲海默症:好發於65歲以上,一開始會出現記憶力明顯變差,像是忘記事情、講過的話重複講,也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

2.路易氏體失智症:好發於70歲以上,除了記憶問題,還可能會身體僵硬、手抖、走路不穩等帕金森類症狀,認知功能變化也較明顯。

3.額顳葉型失智症:好發於50歲以上,一開始會出現個性改變、行為怪異,不太像原本的自己,情緒管理與社交反應也會變得異常。

4.血管性失智症:可能是中風或腦部血管問題引起,會突然出現認知功能退化,如動作變慢、反應遲鈍、注意力下降。

5.其他因素引起的失智:包括營養不良、腦部創傷、新陳代謝異常、中樞神經感染等原因,有些是可逆性的,意即處理後能改善。

6.年輕型(早發型)失智症:65歲之前就被診斷出失智症,腦部退化速度比老年型快,症狀也可能變化得更明顯。

多樣化失智風險威脅下,日常生活應如何預防罹患失智症?高敏敏推薦執行麥得飲食,簡單說就是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的合體版。核心概念為多吃天然原型食物、少碰加工品,有助穩血壓、顧心臟、護大腦、延緩認知退化,也能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

10大健腦食物一次看

麥得飲食怎麼吃才正確?高敏敏建議,日常飲食應掌握攝取以下10種健腦食物:

深綠色蔬菜:如菠菜、花椰菜每天來一份。

各色蔬菜:彩椒、茄子、紅蘿蔔輪流吃,顏色越繽紛越好。

堅果類:每天吃一湯匙核桃、杏仁。

莓果類:首選藍莓,1週至少吃2次。

營養師高敏敏推薦麥得飲食,建議日常攝取莓果、豆製品、全穀類等食材,有助穩壓、護心臟,也能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豆製品:豆腐、豆漿這些非油炸豆類,建議1週吃3次以上。

全穀類:每天至少攝取3份,像是燕麥、糙米、全麥麵包等都很適合。

雞肉:白肉比紅肉好,1週可吃2次以上。

魚類:深海魚1週吃1次最理想,素食等族群若不吃魚,也能改以豆類補充蛋白質。

橄欖油:炒菜、涼拌都推薦天天用。

紅酒(少量):每日可喝30-40cc,最多150cc,但此項對於不喝酒的人來說不用勉強。

高敏敏提醒,除護腦食物多攝取,傷腦食物也要記得避開;例如:奶油、人造奶油盡量少於1茶匙;起司1週頂多吃1次就好;紅肉與加工肉品,如火腿、培根、牛排等,盡量限制1週吃2份以內;油炸、速食類食物,如炸雞、薯條、漢堡等,1週不要吃超過1次;糕點甜食如冰淇淋、蛋糕、糖果、餅乾等零食等,建議1週不要吃超過4次。

高敏敏強調,想要遠離腦霧、健忘、失智風險,不是等老了才開始保養,而是現在就要開始。不妨試著調整飲食+遠離傷腦習慣,每天累積,就是大腦最棒的保護傘。

☆飲酒過量 有害健康 禁止酒駕☆

營養師高敏敏。(高敏敏提供)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