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靠ChatGPT減重」成為網路熱議話題,不少網友大讚效果驚人,有人靠AI分析飲食,一個月成功甩肉4公斤,更有56歲外國男子,把GPT當健身教練,短短46天瘦下11公斤,堪稱「AI減肥神器」。營養師薛曉晶提醒,這些案例聽起來雖然誘人,但AI減重並非萬靈丹,若過度依賴,恐怕埋下健康隱憂。
薛曉晶指出,AI確實能在飲食紀錄、運動提醒上提供輔助,但若想真正達到健康、持久的瘦身效果,仍需專業監督與個人行為轉變,特別是糖尿病與代謝症候群患者,更要格外謹慎。
薛曉晶整理出5大風險,提醒民眾不要盲目照單全收:
資訊可能錯誤:大型語言模型(LLM)容易出現「幻覺」,可能生成錯誤的飲食或用藥建議。 忽略個人病史:GPT無法自動考量腎臟疾病、糖尿病或用藥狀況,恐導致低血糖或腎臟負擔。 存在族群偏見:研究顯示,AI在性別、種族與年齡上存在偏差,可能導致不同群體獲得不適用的建議。 過度聚焦體重數字:特別是青少年,若過度關注體重,容易引發飲食焦慮與負面情緒。 缺乏持續動力:目前尚無研究證實,單靠AI提醒就能達到臨床上顯著的減重成果,人際互動依舊是維持動機的關鍵。
為何AI減重仍爆紅?
雖然效果有限,但不少人仍趨之若鶩。薛曉晶分析,原因有二:
參與度提升:2024年《JAMA Network Open》研究發現,數位減重若搭配真人教練支持,效果顯著放大。 即時提醒優勢:AI能24小時在線,隨時幫你紀錄飲食、計算步數、監測體重,就像一面「行為紀錄鏡」,陪伴用戶養成好習慣。 薛曉晶傳授「GPT減重安全守則」
薛曉晶強調,GPT核心價值在於「陪伴養成好習慣」,而不是取代專業人士。想讓AI成為健康減重的神隊友,應遵循以下原則:
成人族群:可用GPT做飲食紀錄,每天設定3個小目標,例如「少吃一碗飯」、「多走2000步」。 青少年族群:建議與家庭任務結合,避免孩子陷入「斤斤計較」體重的壓力。 糖尿病、代謝症候群患者:僅能用來提醒飲食份量,所有藥物與血糖建議必須由醫師把關。 遇到極端建議:如GPT提出斷食、極低醣飲食,應立即停用並尋求專業意見。
薛曉晶提醒,AI減重效果有限,真正能達到顯著成果的,往往是「AI輔助+專業教練」的混合模式。數位療法雖具潛力,但專業醫師、營養師的監督,仍是不可或缺的安全防線。
立即加入《TVBS娛樂頭條》LINE官方帳號,給你滿出來的八卦和娛樂大小事!